玉米, 抗逆, 热应激, 蛋白质组, 植物蛋白质组, 内质网, 三黍
文献解读 | 又挖到一个发Plant journal秘诀!植物蛋白质组深度解析:热应激对玉米幼穗发育的影响机制

抗逆机制是植物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。蛋白质组作为植物对环境胁迫响应的终端执行层次,其丰度变化、修饰状态及互作网络直接影响了抗逆表型的最终形成。
精准解析植物蛋白质组,能够揭示转录调控无法覆盖的翻译后修饰、蛋白降解等关键机制,为抗逆机制假说提供更完整验证链条。
胁迫信号相关低丰度蛋白在复杂植物组织中的捕获效率低下,难以进一步系统解析信号传导通路。
短暂表达的植物抗逆机制相关蛋白动态变化轨迹追踪精度不足,在描述胁迫机制时序模型时可能存在要素缺失。
非模式物种蛋白功能注释信息不足,阻碍跨物种抗逆机制的比较研究。

通过解决样本前期处理差异性、物质鉴定深度、蛋白质功能注释限制等问题,三黍生物植物全景蛋白质组为客户提供平均鉴定数达15000+,深度报告达100页+的蛋白质组鉴定分析服务,显著提升抗逆研究的假说验证可靠性和完整性:胁迫响应蛋白质系统定量补充转录调控与表型间关联验证;蛋白动态变化图谱验证胁迫信号级联通路;跨物种数据对为进化适应性研究提供新维度……
植物蛋白质组鉴定对于植物抗逆机制研究有多重要?来看发表于the plant journal的这篇文章怎么说。
由于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,热应激正逐渐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大因素。为了减轻热应激导致的产量损失,了解热应激对玉米幼穗发育的影响机制至关重要。
2025年5月14日,山东农业大学团队在the plant journal杂志发表了题为“Inhibit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mitigates endoplasmic reticulum damage in florets of developing maize ears under heat stress”的文章,本研究探讨了热应激对热敏感型和耐热型玉米品种的影响。 在田间条件下,通过表型、生理、解剖学及多组学技术的综合应用,从表型到分子层面全面评估了幼穗的特性。

玉米
转录组学、蛋白组学、TEM、qPCR、WB等

成熟玉米穗表型差异结果显示热敏感品种Xianyu 335(XY-sens)在热胁迫后表现出比耐热品种Zhengdan 958(ZD-tol)更严重的穗部损伤(图1B)。产量相关指标变化:
每穗粒数显著减少:ZD-tol减少32 ± 1.1%,XY-sens减少54 ± 1.9%。
粒重轻微增加:ZD-tol增加4 ± 1.1%,XY-sens增加9 ± 1.0%,但不足以补偿粒数损失。
最终产量下降:ZD-tol减产29%,XY-sens减产60%(均P < 0.05)。
小花分化异常(图1C):总小花数和受精小花数显著减少,败育小花数增加。
热胁迫导致XY-sens顶端小穗分化延迟(位置5-15),同时中部小穗(如位置20)小花分化加速;而ZD-tol仅表现中部小花加速分化,顶端未延迟。

图1 热应激降低了籽粒数量,并改变了发育中的耳朵的花粉分化
通过透射电镜(TEM)观察,研究了热应激对玉米幼穗小花细胞结构的影响。对照组两种品种的细胞结构完整,细胞器如内质网、高尔基体、线粒体等膜结构平滑,线粒体形态饱满,基质丰富。热应激30分钟后,敏感型XY-sens的线粒体嵴开始断裂甚至消失,而耐热型ZD-tol没有明显变化。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到2小时,两种品种都出现线粒体空泡化,但ZD-tol仅核膜轻微模糊,而XY-sens出现核膜破裂、细胞器减少、内质网扩张等更严重的损伤。6小时后,ZD-tol的核膜不完整,内质网轻微扩张,而XY-sens的膜结构模糊,内质网扩张成喇叭状,脂滴减少。处理1天后,ZD-tol的膜结构模糊,液泡增大,而XY-sens的核膜严重降解,细胞结构紊乱。此外,图2B和C部分涉及ROS积累和氧化应激指标。热应激2小时后,两种品种的ROS荧光增加,尤其是XY-sens出现细胞死亡。7天后,XY-sens的过氧化氢和丙二醛水平显著上升,而ZD-tol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,表明其抗氧化防御机制被激活。

图2 热应激破坏膜结构并触发脂质过氧化
为了研究热应激的分子反应,作者分析了短时和长时间热暴露后差异表达基因(DEGs)的变化(P < 0.05,图3A)及GO和KEGG分析。结果表明,ZD-tol(耐热品种)中蛋白酶体蛋白分解代谢相关的基因(泛素依赖和非依赖途径)以及细胞质翻译相关基因表达下调。同时,ZD-tol的差异表达基因在多个代谢途径中富集,如碳水化合物、能量、氨基酸、脂质代谢和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,显示出代谢重编程。而XY-sens(热敏感品种)则上调了与未折叠蛋白反应(UPR)、蛋白质稳定、伴侣辅助的蛋白折叠、防御反应以及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的基因,表明其内质网损伤更严重,并激活了UPR通路,同时增强代谢以应对胁迫(图3B)。

图3 热应激改变了多个基因途径的表达
为了评估热应激下ER的状态,作者检测了包括ZmBiP1、ZmBiP2、ZmBiP3、ZmbZIP60、ZmCNX1、ZmCRT1a、ZmPDIL1-1和ZmPDIL2-2在内的UPR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。短期热应激后,XY-sens多个基因(ZmBiP1、ZmBiP2、ZmBiP3、ZmbZIP60、ZmCNX1)被诱导,而ZD-tol仅ZmBiP3和ZmbZIP60上调。此外,ZD-tol中的ZmBiP3在7天后显著上调。图4B则显示UPR标记基因(如ZmBiP1和ZmbZIP60)的剪接形式在热应激后发生改变,揭示了热应激下ER损伤的品种间差异,并间接支持抑制ROS对ER的保护作用。

图4 热应激触发内质网应激
为了验证热应激后玉米ER应激是否普遍存在,作者随机选取了四种广泛栽培的玉米品种。根据产量数据,WS69和MY73品种在热应激后的产量下降幅度大于DH605和DH618品种(图5A)。尽管各品种间热耐受性存在差异,但在V12阶段经历热应激后,所有ER标志基因的表达均呈现上调趋势(P < 0.05),且增幅更大,在WS69和MY73(图5B)中观察到。该结果证实,玉米穗在经历热应激后确实会发生内质网应激。

图5 实验2中四种玉米品种在热胁迫下的特性
蛋白质组学数据表明,热胁迫1天后,耐热品种(ZD-tol)和热敏感品种(XY-sens)分别检测到102和98个差异表达蛋白(DEPs);胁迫7天后,DEPs数量分别增至184和205个,且下调蛋白多于上调蛋白(图6A)。关键DEPs包括与细胞解毒、昼夜节律、蛋白质折叠及内质网相关过程。其中,P23345在ZD-tol中上调而在XY-sens中下调,K7UGM3仅在XY-sens中下调(图6C)。内质网损伤与ROS抑制的关联:热胁迫诱导的DEPs显著富集于内质网蛋白质加工通路(KEGG分析),且多数蛋白上调,表明内质网应激响应增强。细胞解毒相关蛋白(如P23345)的上调可能通过抑制活性氧(ROS)产生减轻内质网损伤,而热敏感品种中该蛋白下调可能加剧损伤。此外,ERAD相关蛋白(C0P4Q3、B4F9E8)的上调进一步支持内质网修复机制激活(图6C)。以上结果表明,抑制ROS的产生可能通过增强细胞解毒和ERAD过程缓解内质网损伤。

图6 热应激调节多种信号通路
使用ROS抑制剂NAC后,热应激下的玉米花序中ROS含量显著降低,ZD-tol和XY-sens分别减少了28%和39%。同时,ER应激标记基因的表达水平也下降,TEM观察显示NAC处理后的XY-sens的ER形态保持较好,而水处理组的ER出现扩大和变形。这说明NAC通过减少ROS积累,减轻了ER的损伤。
喷洒ROS抑制剂后,玉米的败育小花数量减少23%-39%,小花受精率和籽粒数量分别增加13%-42%和27-57%。ZD-tol和XY-sens的产量损失分别减少了17%和31%,其中XY-sens的效果更为明显。这可能是因为NAC维持了ER结构和细胞功能,从而减少了小花败育,提高了产量。

图7 NAC抑制热应激下ROS爆发,减轻内质网应激
表1 N

本文主要研究了热应激条件下,抑制活性氧(ROS)产生对玉米幼穗的影响。研究发现,热应激会导致玉米的内质网(ER)损伤,而抑制ROS的产生可以减轻这种损伤。文章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(热耐受型和热敏感型)在热应激下的生理和分子反应进行比较,揭示了热应激对玉米幼穗发育的负面影响以及抑制ROS的潜在保护作用。

排版:野凌
审核:三黍生物企宣部